当前位置: 首页 > 珞珈科技 > 正文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抗疫介绍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5-30   

 武汉大学病毒学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在高尚荫先生等老一代学者的推动下,病毒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78年成立病毒学系,1992年病毒学系和相关专业合并组建生命科学学院。2000年四校合并,病毒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力量和资源进行了优化整合。2003年在抗击SARS病毒的战斗中,田波先生带领的团队开展SARS融合机制和其抑制物的研究。刚建成不久的A3实验室也完成了人用SARS病毒灭活疫苗和抗SARS病毒多肽药物的动物实验,这些都为抗击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共建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翻开了新的发展篇章。多年来,实验室以引起重大和新发传染病的病毒(如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疱疹病毒、艾滋病病毒、手足口病病毒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分子、病毒、宿主细胞、机体和人群等不同层面上,研究病毒感染的分子过程及其伴随的生命现象,阐明病毒感染、免疫与致病的分子机理,揭示病毒病的流行规律,完善我国病毒资源与信息库,发展病毒病诊断与防治新技术,取得了系列高水平成果。

图1.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抗击疫情团队合影

 2019年12月,武汉出现不明原因的病毒性新型肺炎病例。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嗅觉,实验室主任蓝柯教授意识到这次的病毒非同小可,当即成立攻关小组进行了工作部署,团队成员包括刘映乐、陈宇、刘元、徐可、周宇、张祺、郭铭等多位教师和研究生,共有20多人。在疫情初发形势不明的早期,他们冒着病毒感染的危险,不畏防护物资的匮乏,或者辗转奔波在疫情一线,或者夙夜奋战在实验室,经常从清晨开始工作,直到午夜仍在总结当天的实验结果,讨论布置下一步方案。凭借实验室雄厚的前期研究积累,特别是承担的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病原监测网络平台”项目的基础,团队迅速开展新发病原的确认鉴定工作,取得了系列高水平成果:

 一、实验室团队是国内最早鉴定出新型冠状病毒的团队之一,为我国在疫情早期快速锁定病原体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1月2日获得两份“高度疑似”肺炎患者肺泡灌洗液核酸标本,于1月7日完成新型冠状病毒全序列测定并依规上报。团队测定的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数据(分别命名为 2019-nCoV WHU01 和 2019-nCoV WHU02)在2月25日发布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中作为重要参考序列得到引用,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 Emerging Microbes Infections,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二、团队率先完成武汉环境气溶胶病毒载量的监测工作。为回应公众关切,并为政府疫情防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来自武汉大学、上海环境监测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协同攻关,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克服重重困难,深入重症病房、方舱医院、疫情防控检查点、街道、社区等采样点,通过对近40个代表性空气采样点进行气溶胶采样和病毒载量分析,获得可靠的第一手环境气溶胶病毒载量的数据,并及时向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提交报告,作为防控和消杀决策参考。

 4月27日,Nature期刊在线发布蓝柯作为通讯作者的最新研究论文,题为“Aerodynamic Analysis of SARS-CoV-2 in two Wuhan Hospitals”(《武汉两所医院的新冠病毒气溶胶动力学分析》),并作为亮点论文进行推荐。研究结果表明,在当时严格防控的条件下,两所医院和公共环境总体是安全的。但在患者使用的厕所中气溶胶病毒载量较高,提示患者大小便冲水过程可能是病毒气溶胶的一个重要来源;在人流聚集的超市附近和医院楼栋通道等可检出一定的气溶胶病毒载量,说明人员聚集时病毒携带者与周围人群存在潜在的气溶胶传播风险。此外,团队通过分析病房落尘样品和医护人员脱防护服区域的病毒气溶胶载量和粒径分布,首次揭示了新冠病毒气溶胶的空气动力学特征,提出了病毒气溶胶“沉降(衣物/地面)—人员携带—空中扬起”的传播模型。该成果是世界上首次在真实公共环境中描述气溶胶新冠病毒载量特征。





 三、团队研发了基于数字 PCR 平台的诊断技术,极大提高了灵敏度和准确性,成为现行诊断方法的有效补充并作为临床辅助诊断方法得到应用。基于数字PCR的核酸检测方法,准确率可达94.3%。这一技术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得到使用。为获得转录组研究的健康对照样品,蓝柯、陈宇、刘元三人自告奋勇献血,为转录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做出了贡献。相关成果已在Emerging Microbes Infections上发表,为同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四、团队完成两个已有药物和三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的体外药效评价,目前临床试验、产业转化等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团队为多家临床医院(包括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汉市儿童医院等)的应急科研提供帮助,或者进行专业咨询或者承担具体项目,内容涵盖检测技术优化、转录组研究、儿童病理等。团队在疫情早期儿童病症特征、成人患者 PBMC和肺泡灌洗液转录组分析方面取得了新发现,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Emerging Microbes Infections等期刊上。




 五、团队积极参加重要学术会议和科普活动。4月5日,受邀参加“中美医疗系统应对新冠病毒疫情”学术研讨会,为促进全球共同防控疫情建言献策。4 月8日(武汉重启日),参加央视网在“武汉复苏”直播节目,为公众防范气溶胶和其他途径新冠肺炎传播风险提供科学建议,该节目观看量超过近1亿人次。4月11日,中组部外宣局组织20余家境外重要媒体到访武汉大学,蓝柯作为主要专家回答记者关于科技攻关活动方面的提问。




(图文来源: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编辑:王颂    审核: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