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医学部源于1943年成立的湖北省省立医学院,现在是学校六大学部之一,也是具有实体化机构运行的学部。医学部含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健康学院、医学研究院等教学科研机构和人民医院、中南医院、口腔医院等临床医院。在本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医学部各单位团队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投身到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中,产出了系列高水平成果。特别是在新冠肺炎临床诊断方面的成果迅速投入到临床应用,在孕妇垂直传播、婴儿感染防护、口腔疾病患者诊疗方面的成果回应了社会关切。
图1. NTS技术数据表格图
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OVID-19疫情爆发初期,存在许多临床疑似病例无法确诊的情况。武汉大学药学院刘天罡教授,人民医院李艳教授、余锂镭教授,武汉臻熙医学检验实验室付爱思博士等组建联合团队,创新性开发了纳米孔靶向测序(Nanopore Targeted Sequencing,NTS)检测方法。NTS结合了病毒靶向扩增和纳米孔测序长读长、实时数据输出的优势,首次实现测序后4小时内高敏感性、高准确性同时检测SARS-CoV-2和其他10大类、40种呼吸道病毒。同时,该方法还可实现对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变异情况进行检测,监控病毒的突变以及对病毒进行分型。团队研究成果“Nanopore Targeted Sequencing for the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Detection of SARS-CoV-2 and Other Respiratory Viruses”已被Small杂志接收待刊印。NTS技术特点在于:它不局限于目前在qPCR方法中推荐的位点,而是将检测范围扩大到9个基因、12个位点,近10kb区域,全面覆盖病毒基因组上主要基因区域,100%覆盖病毒基因组上毒力相关的重要基因,检测病毒基因组范围提升100倍,显著提高检测敏感性和准确性。一次检测不仅可以确诊是否新冠,而且其他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博卡病毒、鼻病毒、人间质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等,也能同时检测出来,为分诊提供确切依据。该方法被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等多个场合和媒体报道。“猎毒女王”李艳教授也于5月18日至27日奔赴吉林省支援抗疫。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对所有群体都造成了巨大影响,其中怀孕待产的准妈妈更是忧心忡忡。疫情爆发初期,对于妊娠合并COVID-19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COVID-19是否存在垂直传播尚不明确。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孕妇感染COVID-19是否会出现与非孕妇不同的临床表现?孕妇是否更易发展为重症NCP或者死亡?COVID-19是否会通过垂直传播感染胎儿并对胎儿造成潜在风险?2月12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张元珍教授,基础医学院侯炜教授及北京大学杨慧霞教授共同在Lancet期刊在线发表题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trauterine vertical transmission potential of COVID-19 infection in nine pregnant women: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medical records ”的论文,研究表明在孕妇中COVID-19肺炎的临床特征与发生COVID-19肺炎的非妊娠成年患者的报道相似。为促进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预防和控制儿童和孕妇COVID-19肺炎的努力,该研究回顾性收集并分析了来自中南医院确诊为COVID-19感染的孕妇的详细临床数据。这项研究介绍了确诊为COVID-19肺炎的孕妇的临床特征,并研究了COVID-19的垂直传播潜力。通过检测羊水,脐带血中SARS-CoV-2的存在来评估宫内垂直传播的证据。所有9名患者在妊娠晚期均进行了剖腹产,没有患者出现严重的COVID-19肺炎或死亡。记录了9例活产,在新生婴儿中未观察到新生儿窒息。对来自6名患者的羊水,脐带血,新生儿咽拭子和母乳样本进行了SARS-CoV-2检测,所有样本均对该病毒呈阴性。从这一小组病例中发现的结果表明,尚无证据表明妊娠晚期发生COVID-19肺炎的妇女由垂直传播引起的宫内感染。
有小孩的家庭非常关心疾病对下一代特别是婴儿的危害。关于婴儿的感染和防护方面,2月14日健康学院张志将团队在JAMA期刊在线发表题为“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Hospitalized Infants Under 1 Year of Age in China”的论文。该研究鉴定了中国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2月6日期间所有确诊COVID-19的住院婴儿新冠患者,首次系统描述了婴儿新冠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和转归。该研究共鉴定了9例婴儿新冠患者,其中7例是女性,年龄在1~11月间。在9例婴儿新冠患者中,有4名儿童呈现轻度发热症状,有2名表现轻微上呼吸道症状,有1名儿童无任何症状(因为家庭成员感染新冠病毒而接受新冠病毒筛查被诊断后入院)。所有婴儿新冠患者都有至少1个感染新冠病毒的家庭成员;婴儿新冠患者的感染日期在其家庭成员的感染日期之后。9例婴儿新冠患者中,无人需要重症加强护理或机械通气,无人发生任何严重的并发症。这项研究表明,相对于全国已确诊的新冠患者总人数(截止2020年2月6日共计62020例),婴儿新冠患者的数量是较少的,这可能因为婴儿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暴露机会较低,也可能因为婴儿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的症状较轻微甚至没有症状,导致无法被发现。虽然感染新冠病毒的婴儿患者的人数较少,但是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能感染婴儿人群,这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都发生在15岁以上人群的前期报道是不一样的。由于婴儿新冠患者都有家庭聚集的特征,对于有感染新冠病毒家庭成员的婴儿,应予监测和评估;在就诊时,应主动向医生报告家庭成员发生新冠病毒感染的情况,以帮助婴儿新冠患者能被及时诊断。9名婴儿新冠患者中有7名是女性。先前的研究发现男性感染的百分比高于女性。女性婴儿是否比男性婴儿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尚需进一步研究。由于1岁以下的婴儿不能戴口罩,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成人看护者应戴口罩,在与婴儿密切接触之前应洗手,定期对婴儿的玩具和餐具进行消毒。
民以食为天,疫情期间国家充分保障武汉的日常供应。广大市民也响应号召,居家不外出,小病不去医院。但有类患者无法忍耐,就是俗话所说的“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的口腔疾病患者。3月12日,国际牙科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ental Research)和牙科研究杂志(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联合在官方网站发布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边专、孟柳燕与花放教授合作论文“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Emerging and Future Challenges for Dental and Oral Medicine”,并将该论文的核心建议作为指南向全球口腔医学界推荐。论文基于该院的经验以及相关指南和研究成果,介绍COVID-19和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为受影响地区的口腔执业医生以及口腔医学生提供可借鉴的管理方案。
该项研究结果强调在口腔诊疗中需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医院感染的风险:诊疗过程中,医护与患者的密切接触,口腔操作存在飞沫和气溶胶的产生,且因口腔科器械种类繁多,病毒附着在器械上加之日常防护的不足均会增加诊疗中的风险。二是有效控制感染的方法:需严格做好口腔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以及个人防护,诊疗环境的消毒管理。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建议非口腔急症择期治疗,有防护条件的口腔医院和口腔科应仅留口腔急诊直至一级响应疫情结束。文中用三维图示对该院急诊接诊分区以及个人防护措施进行了展示,具体措施如下:
患者评估:建立预检分诊台,检测患者及陪同人员体温并给予一次性医用口罩,筛查病史及接触史;出现发热、咳嗽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患者至综合医院就诊,有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触史者自行隔离14天后再进行口腔诊疗。
医护人员评估:出现发热、咳嗽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的职工,或职工家属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不参与医院值班;所有值班职工,入院时均检查体温,并建立急诊工作日志。
口腔诊疗:口腔急症患者均在该院急诊科就诊。接诊区保持自然空气流通,医护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在四手操作配合下,尽可能使用橡皮障及强吸;口腔颌面外科拔牙及清创缝合操作尽量轻柔,减少喷溅;危及生命的口腔颌面外伤和/或感染患者需紧急入院救治,有条件医院应先行肺部CT以排除肺部感染的可能性。
隔离门诊:所有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新冠肺炎出院康复期一个月以内患者、或产生大量飞沫和/或气溶胶操作的口腔急诊患者,均在该诊室进行诊疗。该院设置了医患双通道,医护严格按照三级防护措施操作,每一位患者治疗结束后进行器械和诊室环境消毒。
从1月24日至2月25日,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患者人数迅速增加,该院接诊700多名口腔急诊患者,参与医疗的169名医护人员未发生感染。
(图文来源:医学部 编辑:王颂 审核:李振)